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入窯憑人,出窯憑天

    素胚燒好,釉料調製好了,最後才是上釉。

    素坯內外層都需上釉,通常採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難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還有施半釉,是建盞工藝的一大特點。

    因為如果隨意施全釉,在高溫下會因釉水流動而粘底。

    而宋代時期束口盞會特意修一條止釉線,便於把控施釉範圍。

    在這一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礦,再就是松油柴。

    這兩種最原始簡單的物質,再加上燒製過程中加入的松油柴,就能燒成唯美的建盞(結晶釉)。

    而就算是這樣,其斑紋和顏色,都是隨機形成,人為不可控制。

    瓷器燒製有時候很麻煩,就是因為一步步的工序太多。

    當然,這些都是可以一口氣完成的,但是有時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後,就需要等待乾燥。筆趣庫

    上釉之後,要將釉坯放置於通風乾燥處乾燥。

    之後還需要刷釉,因為釉層不夠厚,可在乾燥後再刷上一層釉水。

    最後是清足,就是將釉坯上多餘的釉水剔除。

    這時,又一道大工序完成,此時才會進窯燒製。

    進窯之前,需要灑粉,這是為防止建盞在燒製過程中粘足,需在匣缽上灑一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氧化鋁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窯是長龍窯,而現代多用電窯。

    裝窯時,電窯通常在胎底墊氧化鋁防粘,龍窯則是以匣缽分裝。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後才能將坯體裝入對應的窯內,關閉窯門。

    到了這個步驟,又要開始燒窯。

    每個匠人燒製工藝不同,窯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藝進行操作,待溫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c多一些時,停火。

    說著簡單,但是這一步確實整個燒製建窯的關鍵。

    焙燒,才是真正決定建盞品相和顏色的燒窯過程,這個是建盞無法繞開的技術難點。

    其中艱難不僅宋代工藝師明白,現代工藝師也深有體會。

    建盞要在1200~1300度的

    高溫下的窯內燒製,並且要有良好的還原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