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己 作品

第三百一十五章 悲喜交加

祭拜永昌陵,已經過去十多天了,官家趙擴既沒有回臨安,也沒有到汴梁去,而是暫時留在了洛陽。

當趙擴當眾說出“傳位”二字的時候,郭默的腦子裡卻是懵懵的。

即便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甚至他分別從薛極和黃藥師那裡,得到過相似的提醒。

說官家有可能北上汴梁之時,會將皇位傳給他,而趙擴退居為太上皇。

沒想到,在祭祖的當天,就在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前,趙擴說出了傳位的話。

既然事情已經當眾說開了,自然要按照固有的流程進行下去的。

太子太傅趙汝述,已經帶著相關人等趕往汴梁城,匯合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的程珌,全力準備郭默的登基事宜。

而郭默則跟在趙擴的身邊,全程學習如何處理政務。

其實,真正要皇帝拿主意的事情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下邊的大臣已經擬定了章程,皇帝只是做一個決定或判斷罷了。

太子太師薛極,完全充當起師傅的角色,幾乎是手把手將呈上來的奏摺,逐個進行條分縷析。

治大國如烹小鮮,很多事情,真等你坐到了那個位置上,就完全沒有了“憤青”的心態,現在的郭默就是如此。

等郭默逐漸上手了,老趙擴竟然玩心大起,微服出去把洛陽附近的景點轉了一溜夠,甚至還跑到中嶽嵩山去了。

趙擴知道自己的功績,是完全夠不著泰山封禪的,索性就到嵩山去轉轉。

這都是在河南府之內,安全上自然不必擔心,即便如此,郭默還是讓“鐵掌無情”陸平生、武南天和哈吉三人,帶著一百名“錦衣”跟了過去。

郭默登基的日子,定在了年底,臘月二十八據說是最近幾個月最好的日子。

小年一過,趙擴也瘋跑回來了。

這一趟出去了兩個多月,老頭子居然越跑越精神了,哪裡還像是一國的官家,分明更像是一位江湖豪客?

“哈哈,小七啊,我算是明白了,你為什麼總喜歡在江湖上飄著。到處遊山玩水的,真遇到路見不平之事,那種拔刀相助的感覺真好。”

趙擴說的眉飛色舞的,旁邊的陸平生、武南天等人卻哭笑不得。

好在他們轉悠的地方,也只是在河南境內。

既沒有什麼黑道巨擘,也不算是什麼窮山惡水,遇到的一些潑皮無賴,自有“錦衣”的人打發了。

“父皇,您倒是玩好了,這幾個月可把兒臣給累壞了。”

其實,郭默倒不是累,而是整天待在宮裡渾身難受的很,身邊的兩個徒弟也被派了出去,連個陪他練武的人都沒有。

臘月二十八要在汴梁登基,黃蓉帶著長子郭逸,已經直接趕往汴梁城了,其他幾個孩子卻依然留在了桃花島。

畢竟,汴梁城並不是郭默心中最終的定都之所,一個登基大典而已,郭默覺得犯不上讓孩子們折騰一趟。

不過,“東邪”黃藥師、馮衡和孃親李萍等,還是跟著黃蓉一起上路了,只是留下了李莫愁,在家裡照看那些孩子們。

臨近年關,四海無戰事,郭默麾下的幾大經略安撫使,和幾支勁旅的正副都統制也陸續趕往汴梁城。

連大理經略安撫使趙希琯也赫然在列,只是“靖難軍”的掌帥郭靖,卻因為一年多之前跟隨拖雷遠征東瀛去了,就沒能接到郭默的通知。

臘月二十七,汴梁皇宮。

經過一年多的修繕,整個汴梁皇宮,已經找不到女真人絲毫的痕跡,基本上恢復了北宋時的樣貌。

只是,臨安皇宮很多宮殿的名字,都是沿用了當年汴梁皇宮的,現在重新修繕汴梁皇宮,就不得不將一些主要宮殿的名稱做了調整。

比如,最重要的大殿原本叫做“大慶殿”,現在更名為“太慶殿”,作為議政上朝的主殿,也是郭默登基要用的地方。

“福壽宮”,趙擴的住處,兒臂粗細的大蜡,將“福壽宮”內照的亮如白晝。

朝中的文武重臣幾乎都在座,像吏部尚書薛極、刑部尚書趙汝述、禮部尚書程珌、兵部尚書胡榘、戶部尚書岳珂、御史中丞衛涇、兵部侍郎孟宗政、刑部侍郎宋慈等。

甚至郭默麾下的關中經略安撫使魏了翁、河南經略安撫使杜皋、河北經略安撫使劉克莊、大理經略安撫使趙希琯。

以及“敦武軍”掌印孟珙、“岳家軍”掌印嶽翱、“忠順軍”掌印餘玠等也在被邀之列,甚至史彌遠都來了,唯獨沒有看到郭默本人。

“諸位,明日就是太子的登基大典,今晚把諸位請來,朕有一事想跟諸位打個商量。”

趙擴笑呵呵看著眾人,一半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老人,更多的卻是從郭默手上成長起來的。

“官家,您有什麼事情,儘快吩咐就是了,還用打什麼商量呢?”

坐在比較靠前的程珌先說話了,這一年多來,他在汴梁城主持日常事務,對這座城市和這座皇宮,比別人都更有感情。

“哈哈,老程還是那麼快人快語,朕想說的是,希望太子繼位之後,不再稱‘官家’而是稱呼‘皇上’和‘陛下’,諸位以為如何?”

趙擴依然面帶著微笑,可是,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能感覺到他眼神裡的希望與堅定。

眾人心中就是一凜。

有宋一朝,臣子都是稱呼皇帝為“官家”,但是,官家這種稱呼其實並非宋朝特有的。

早在漢代,便有“官家”這樣的稱謂,“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

“官家”這個詞代表的是朝廷、官府、公家,只不過在後來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從南北朝時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這兩位皇帝,也曾詢問過臣子,為何要稱呼自己“官家”?

其實,宋代稱呼皇帝為“官家”,卻是皇帝這個位置的權威性受到了削弱。

唐末藩鎮割據之亂世,五十三年間,中原輪換五朝、八姓十三君,當時的人只要兵強馬壯,就可以自立為王。

“天子”於是氾濫,一個牌匾掉下來恨不得都可以砸死一大群。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君權神授”的觀念在民間開始動搖。

趙宋創立之初,地方鎮守的權力極大,他們拉幫結派稱為“十兄弟”。

趙匡胤先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後來又用“杯酒釋兵權”收回權力,這些似乎來得都有些輕巧。

但是,要想讓手底下從前的兄弟們信服,除了表現出君王的“寬仁大度”,他別無選擇。

基於這樣的原因,趙匡胤不自稱“天子”,而是按照庶民的習慣,稱自己為“官家”。

一來顯得比較平易近人,二來通過這個稱謂,向大臣們傳遞一出:皇帝願與百官“共治天下”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