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874章 該輪到北美了(一)

  看著書桌上德文版《論持久戰》的封皮,希特勒心裡念頭湧動。賴歇瑙元帥雖然有各種令希特勒不滿的地方,但是賴歇瑙在戰略上的判斷依舊讓希特勒信服。

  在德國陸軍元帥中,希特勒最想借助的是龍德施泰特元帥。但希特勒能夠借重的卻是賴歇瑙元帥。所以希特勒只能忍了,只有等到冬季過去,德軍熬過最危險的階段後才能進行更多的調整。

  最後,希特勒拿起了《論持久戰》,內心勸說自己,“這是最後一次看這篇該死的東西”。等翻開文章,希特勒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李潤石在《論持久戰》中強調,蘇聯應該在第一、第二階段中,實行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雖然在表面上看,蘇聯紅軍必然走大戰役的路線,從而徹底擊敗德國侵略者。但是這就陷入了舊戰爭模式,僵硬機械的走絕對領導的路線。

  蘇聯如果想充分利用被佔領區的人力物力資源,就必須全面相信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不僅要在正面戰場上組織戰鬥,更要在敵後地區組織戰鬥,組織生產與生活。與入侵的德軍進行較量。

  一旦蘇聯能夠建成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上的組織,德軍就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其作戰效率必然遭到極大削弱。

  李潤石堅定的認為,蘇聯在全體上的主要作戰形式就將是運動戰,其次是由正規軍實施的游擊戰。所以李潤石批評了單純防禦的錯誤方針,也批評了利用德軍各種不足的速勝論觀點,以及輕視游擊戰爭的錯誤觀點。

  對於輕視敵後游擊戰的觀點,李潤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李潤石看來,敵後作戰需要非常優秀的敵後工作能力,成功的組織敵後工作,將讓蘇聯人民能夠更加團結在蘇共周圍。這種堅實的群眾基礎,會讓反攻變得更加順利。

  希特勒又讀完了一遍《論持久戰》,內心再次被這些理念所震動。現階段德軍已經非常恐懼試試反攻的蘇聯紅軍利用蘇聯擁有的基礎設施發動更有效的戰鬥。所以德軍對撤離的地區進行了相當殘酷的摧毀。

  經過了在寒冬中的戰鬥,納粹德軍知道了基礎建設在冬季對軍隊的作戰價值。德軍不僅將帶不走的糧食與牲口燒掉殺掉,還將水井一律填死,民眾的房屋也都燒了。

  希特勒自己很清楚,即便對斯拉夫人進行大屠殺,也得是在基本確定戰爭勝利的條件下。現階段納粹軍隊的種種暴行還能推諉成戰爭的悲劇,但納粹軍隊決不能真的下達屠殺命令。

  這就意味著《論持久戰》在蘇聯內部有著非常大的使用空間。即便蘇聯農村並沒有直接投入戰鬥,只要蘇共還能在德戰區組織起地下政府,蘇聯農村就可以為反攻的蘇軍提供糧食。也可以為蘇軍提供各種情報。各種蘇聯游擊隊也能得到補給,從而與德軍持續戰鬥下去。

  這些游擊隊甚至不用摧毀鐵路,只要每天給鐵路造成一定的損失,就可以讓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後勤更加雪上加霜。

  感受著發自內心的不安,希特勒又想起了賴歇瑙的建議,便再次拿起《論持久戰》,在裡面找到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看得出,賴歇瑙很有可能是在這句話的啟發下,才做出了1943年,以大量殲滅蘇聯紅軍的戰爭目標。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認,德軍進攻前,的確高估了蘇軍的戰爭能力,但希特勒自己以及總參謀部錯誤的評估了蘇聯的動員能力。

  如果蘇聯不得不將更多人員納入到作戰部隊中,自然會缺少合格的敵後工作人員。也就是說,李潤石在《論持久戰》中講述的敵後作戰,會因為正面作戰的壓力而受到巨大影響。

  想到這裡,希特勒突然生出一陣沮喪。中國有了何銳,有了李潤石,這已經夠令希特勒糟心了!如果中國再出現更多優秀的戰略家,那麼德國乾脆還是投降吧。以中國的實力,在眾多頂尖戰略家指揮下,必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如果李潤石知道了希特勒的看法,大概會覺得希特勒有著理性的判斷能力。因為軍委已經根據蘇德戰爭最新戰況做出了判斷,蘇聯在1943年絕不可能輸掉戰爭。

  由於缺乏實施大規模進攻行動的經驗以及缺少快速兵團,蘇聯紅軍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賦予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的任務。

  進入2月初,來自西歐的德軍增援部隊(12個師又2個旅)抵達。而且德國戰地新兵補充也搞的相當不錯。至少30萬新兵補充進了持續作戰的各部隊中。所以中央集團軍群北翼部隊,分別實施反突擊。

  雖然蘇共與蘇聯紅軍感覺當下並不算危險,只是斯大林下達的各種作戰目標明顯無法實現。但是在中華文明黨的軍委看來,蘇聯紅軍的態勢開始持續惡化。如果再打下去,蘇聯紅軍將遭受到慘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