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846章 援助蘇聯(三)

  斯大林能理解這個安排。蘇聯從建立起就遭到各種封鎖,所以一直非常強調獨立自主。即便是面對從來沒有封鎖過蘇聯的中國,蘇聯也沒有任何完全信賴中國的打算。在進口的裝備中,卡車屬於高價商品,所以蘇聯對華的卡車進口量一直不高。在和平時期有利於蘇聯的安排在戰爭時期就出現了問題。

  斯大林並沒有去責怪誰,而是詢問起於中國進行卡車合作方面的進度。米高揚立刻做了彙報,中國同意了蘇聯的請求,由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向蘇聯提供卡車幫助。

  聽到是第一汽車集團,斯大林覺得自己隱約記得中國在與法國合作的時候,是與法國一起搞了廣州汽車公司,法國的卡車水平很高,既然是蘇聯與中國是進行卡車合作,或許是廣氣更合適。

  米高揚聽完斯大林的問題,這才繼續解釋起來。第一汽車公司是何銳在東北政府的時候就搞出來的公司,由於在東北生產,用戶多是北方地區,這裡生產的車輛自然針對了北方的氣候進行設計。而廣汽之所以與法國合作,最大原因就是法國的氣溫更接近中國南方。

  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斯大林才詢問起產量。米高揚的回答並沒有讓斯大林滿意,但是現階段也沒有其他辦法。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能力就那麼多,而且中國現階段也已經努力開闢北冰洋航道,可以前蘇聯並沒有在北冰洋地區對中國開放。雙方並沒有這種合作,中國雖然海運強大,卻著實沒辦法立刻搞定北冰洋航線。

  等米高揚離開,基洛夫問了一個問題,“總書記,中國方面私下提出了一個觀點,如果能夠修通中亞鐵路線,至少開闢中亞交通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們的需求。”

  斯大林聽到這話,甚至沒有仔細考慮,立刻答道:“絕無可能!”

  基洛夫沒有繼續嘗試。他之所以這麼問,主要是因為從減少蘇聯在戰爭中損失的立場上。但是從國家戰略高度來看,蘇聯的確不能允許中國自由的進入中亞地區。

  等基洛夫離開後,斯大林點上菸袋,看向蘇聯地圖上的中亞地區。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

  根據蘇聯學者的研究,中亞的遊牧民族與周邊的農耕民族長期衝突不斷。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顯然更適合戰爭,草原騎兵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單位,但他們的戰鬥力往往受到內部分裂因素的遏制。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往往會促進遊牧民族的內在統一,從而週期性地產生偉大領袖來統一領導所有部落,形成一股強大的近乎不可阻擋的力量。諸如匈人劫掠歐洲、五胡亂華以及幾乎征服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都是這樣發生的。

  公元750年,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消滅石國,使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拓展至阿富汗一帶。但隨著大唐在中亞的戰敗,以及後期的紛亂,中國從爭奪中亞地區變成了守勢。直到蒙古崛起,中亞大部分歸屬於察合臺汗國。

  到了17世紀後期,遊牧民族、半遊牧民族在中亞的優勢終結了,火器的大規模發展、軍事技術的改進讓定居民族取得了支配權。波斯、沙俄、中國(清)以及其他強大的帝國逐步擴張,18世紀,中亞大部分成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此後沙俄後來居上,通過俄伊戰爭擊敗了波斯,到19世紀末,沙皇俄國已經佔領了中亞大部分土地。

  蘇聯所控制的中亞地區開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也伴隨著對本地文化的壓制,並帶來環境問題。成百上千的中亞居民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喪生,由此造成了長期的民族關係緊張。此外,蘇聯的民族安置政策將成百萬的人口遷入西伯利亞和中亞,有時甚至是整個民族的遷移。也造成了新的衝突。

  斯大林思索著現在的中亞局面,從何銳政府統一中國後,中國首先將新疆恢復為漢朝時的稱呼“西域”。根據蘇聯的中國研究專家對於斯大林的解釋,“新疆”在漢語中意味著新獲得的領土。而西域,則是一個地理名詞,指的是西方的地區。

  將新疆改為西域,意味著中國在文化理念上的改變,也意味著中國很可能有將西域作為進入中亞跳板的打算。

  斯大林當然不可能接受中國瓜分中亞,同樣不能接受中國對中亞影響力的擴大。而開通中亞鐵路,就意味著中國對中亞地區經濟入侵的大門會被打開。斯大林認為自己決不能給後世留下隱藏的矛盾。

  想了好一陣,斯大林叫來了貝利亞,詢問起關於中國派遣的援蘇專家的情況。

  貝利亞當然猜到了斯大林的不安之處,“總書記,到現在為止,根據已經達成的援助項目,中國已經派遣了7566名工程師,以及14238名技師抵達蘇聯。正在商議的援助項目所需要的中國工程師與技師的數量大概在4萬人左右。列入討論的項目中,現階段粗略判斷,大概會有6萬名工程師與技師到達蘇聯。如果要對這些人進行全面監控,我們大概需要增加1萬名的克格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