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於夏 作品

第82章 第八十二章

    她將目光從荷花池的枯枝敗葉裡收回,看著容涴認真道:“承安侯府也不值得你搭上一輩子。”

    容涴並未接話。

    與容舒不一樣,她自小便得祖母、父親喜歡,對承安侯府的感情自是要比容舒要深得多,自小也被灌輸了要為家族奉獻的使命感。

    不管如何,她都不會同蔣盛霖和離。她做不到像容舒那般,喜歡了便嫁,不喜歡了便和離。

    說起來,若是容舒不曾和離,她現在就是太子妃了。

    “顧長晉如今成了太子殿下,你可會有甚麻煩?”容涴道:“當初你們和離之時,整個上京都在傳是他厭了你,這才與你和離的。”

    容舒倒是不曾想容涴會擔心顧長晉尋她麻煩。

    她笑了笑,道:“傳聞之事本就不可信,放心罷,顧大人不會尋我麻煩的。最遲明年開春,我便會離開上京了。”

    說到這,她忽地停下了腳步,又道:“若是有一日承安侯府倒了,你不必救,過好自己的日子便成。”聲音竟是難得的鄭重。

    容涴心中登時起了些不詳之感,忙道:“還未問阿姐,為何特地差人讓我回來侯府?可是侯府出了事?”

    容舒略一思忖,便頷首道:“承安侯府裡有人投靠了戚家。”

    “戚家”二字一出,容涴臉色驟然一變。

    戚家前些日子可是人人都避之若浼的,就連慣來長袖善舞的英國公老封君都閉起門來,不設宴不赴宴。生怕捲入戚家的事裡,惹皇上厭惡。

    若不是戚皇后忽然認回來一個太子殿下,戚家大抵連香火都保不住。

    現如今容舒竟然說侯府裡有人投靠了戚家,這事兒若是捅了出去,侯府的下場可想而知。

    容涴喉頭一緊,道:“是誰投靠了戚家?”

    荷安堂。

    那廂容老夫人聽老管家稟告完方才容舒說的話,眉毛擰得就跟扭曲的蟲兒一般。

    “她這是又要整什麼么蛾子?她與她娘躲在鳴鹿院裡,成日不著家不說,侯府派去的人也不搭理,一副不把侯府看在眼裡的模樣,當真是越發無法無天了!”

    容老夫人說著,心火一簇一簇地往上冒。

    自打沈氏離開了侯府後,這侯府的中饋她就徹底撒手不管了。

    從前侯府的一應用度有沈氏的嫁妝支撐,吃的用的皆是好物。如今沈氏把中饋丟還給她,容老夫人這才知曉要過從前那樣舒適的日子得花多少銀子。

    容老夫人雖是農女出身,年輕時沒少吃苦,可這些年養尊處優慣了,根本無法再過回從前那種一塊銀子掰成兩塊花的日子。

    是以心中對沈氏的怨氣日益高漲,對裴姨娘也愈發不滿。

    沈氏一個商戶女都能把中饋管得那般好,裴姨娘這個簪纓世家培養出來高門貴女卻是樣樣都管不好。管不好便也算了,偏還不能節省些。

    容珣對裴姨娘總是有求必應,作畫時用的墨要用好墨,紙要用好紙。容老夫人不當家不知曉,一當家才知道一錠墨一刀紙就是得花至少一金,真是再厚的家底都架不住這般折騰。

    按說裴姨娘畫技高超,若是這些畫能拿出去賣還好說,至少能換回來不少銀子。偏偏她自矜身份,不願意賣畫,只願意拿來自賞。

    每次看到容珣託人去買好墨好紙,容老夫人這心裡就跟被刀割了一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荷安堂如此,秋韻堂也是如此。

    容老夫人可算是知曉沒了沈氏,她要過的是什麼日子。只這麼多年來,她在沈氏面前高高在上慣了,怎可能低下頭求她回來管中饋?

    本想著下個月便以過年節為由,讓容珣委屈些,去認個錯將沈氏哄回來的。

    她身邊的嬤嬤見她一臉不滿,怕她一會又要給大姑娘甩冷臉子,忙接過話道:“大姑娘這趟回來,您正好能趁機叫她早些回來侯府。侯夫人把大姑娘看得跟眼珠子似的,大姑娘回來了,侯夫人自然也會跟著回來。”

    容老夫人也知這個理,容舒回來了,沈氏捨不得女兒,自然會回來。

    再者,她這大孫女的前頭夫君如今成了太子,容老夫人還打算叫她去尋太子殿下重歸於好的。

    便是不能重歸於好,也要同太子殿下敘敘舊情,只要太子殿下能記著她與容家的一點好,照拂一下容家,那容家何愁不能在上京的勳貴立穩跟腳?

    容老夫人想起自個兒從前對顧長晉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場景,腸子都要悔青了。

    誰能知曉這麼個寒門破落戶竟然是金尊玉貴的太子?若是容舒不曾和離,如今容家就是太子妃的外家了!

    一想到這,容老夫人一顆心就更疼了。古嬤嬤說得對,眼下這大孫女,她不僅不能兇,還得放下身段哄著,最好能將她哄回來侯府住。

    “去將我那幾餅龍團拿出來泡上,沈氏愛吃這茶,想來她也愛吃。”

    她身邊的嬤嬤忙答應著出去了,待得小廚房的人將茶泡好呈上來時,各房的人陸陸續續到了荷安堂。

    大房來的人是朱氏與大郎君容澤,二房是鍾氏與二郎君、三郎君和三姑娘,三房是容珣、裴姨娘還有四郎君容清。

    明明也不是個團圓日,可今兒卻是難得的人齊,就差在遼東就職的二老爺容璵和去了鳴鹿院的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