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章




    謝瀟南唇角輕扯,面上顯露一個不算笑容的表情來,他並沒有拒絕溫梨笙的要求,心裡想著這學堂裡溫梨笙也只能和她一組了,若是跟別人一組肯定在解出題目之前就跟別人鬧急眼了。



    學堂短暫的安靜過後,忽而有人說話:“夫子,若是溫姑娘無人一組,我可以跟她同組。”



    沒想到有人會主動與溫梨笙一組,眾人循聲看去,就見坐在前排的胡書赫站起身,繼續說:“這些明算題目對我來說也不算難。”



    溫梨笙是斷然沒想到胡書赫會主動提出這個,聯想到現在胡家的刀還懸在她的頭上隨時落下,她頓時覺得胡書赫不懷好意。



    然而胡書赫轉身看她是,目光平靜而自然,似乎並不帶什麼目的,就是單純的要叫她算術。



    女夫子笑道:“這樣也正好。”



    “可是我想與世子一組。”溫梨笙道。



    女夫子有些頭疼:“世子不參與測驗,我也安排不了,書赫的明算在千山也是名列前茅,這幾道題難不倒他,你可以與他同組也能學到很多,快搬著凳子到前面來。”



    溫梨笙本不想去的,但想著謝瀟南平日不參加隨堂測驗,方才也沒說要帶她一組,如此單方面自作主張也不大好,再來她可以去稍微探探胡家人的口風,這胡書赫能在千山書院唸書,想必在胡家的地位也不低。



    如此想著,她便動了心思站起身。



    就聽謝瀟南的聲音響起:“我參加。”



    女夫子驚訝的看他:“世子是要參加測驗?”



    謝瀟南眸光波瀾不驚,陽光從窗子照進來描繪了他的輪廓,顯得瞳孔的顏色有些淺:“不過是些小題,我教她便好,不必麻煩外人。”



    縱使堂中的學生從昨日開始就已見慣溫梨笙在世子面前的特殊性,但這話一出,卻還是驚著了眾人。



    女夫子也愣愣的點頭:“哦、好。”



    胡書赫見狀也沒再說什麼,看了眼謝瀟南之後又坐下,唯有溫梨笙面色如常,咧著大白牙搬著自己的凳子坐到了謝瀟南的桌子旁,一下就佔了他半個桌子。



    她將紙平鋪在桌上,然後笑道:“那就勞煩世子爺了。”



    謝瀟南微微側頭,半張臉隱在陰影中,顯得一隻眼睛墨黑一隻眼眸色淺:“你高興什麼。”



    她理所當然道:“能跟世子一組,我就高興啊。”



    “你方才不是要去前面嗎?”他問。



    “怎麼可能啊。”溫梨笙睜眼說瞎話:“我是要站起來跟夫子說若不能跟世子一起,我也不參與測驗。”



    謝瀟南瞥她一眼,心裡壓根就不信,他方才清楚看見溫梨笙就要彎身搬凳子了。



    學堂裡兩人同桌很快分組好,女夫子拿起那張紙開始念第一道題,溫梨笙邊聽邊在紙上記錄下來:



    九百九十九文錢,及時梨果買一千,一十一文梨九個,七枚果子四文錢。梨果多少價幾何?



    問題一出,學堂內立即亂哄哄的討論起來,溫梨笙放下筆將問題從頭看了一遍,剛一思考腦子就如一團亂麻。



    她擰著眉毛裝模作樣的盯著題目看了一會兒,半晌後提筆開始寫字,倒讓在一旁看著的謝瀟南有些意外。



    這麼快就有解題思路了?



    只見溫梨笙揮筆幾下,而後停筆看向謝瀟南,面上的表情顯得一本正經。



    “答完了?”謝瀟南頗為驚訝,他肩膀靠過去,偏頭一看,就見溫梨笙在紙上寫了兩個字:



    不懂。



    謝瀟南:“……”



    裝得跟真的似的,他還以為溫梨笙會解這道題。



    溫梨笙哭喪著臉:“我讀了三遍題,發現我連題都不大懂了。”



    謝瀟南從她手裡接過筆,將紙拉到他面前,而後說:“我只給你講一遍,先立梨子的數量為天元,果子的數量為地元……”



    溫梨笙立馬挪著凳子靠過去,身子傾斜,側臉幾乎貼上謝瀟南的左臂,頓時那股淡淡的甜香又傳來,繞在鼻尖若隱若現,每回聞見都會讓溫梨笙覺得非常好聞。



    到底是什麼香呢?



    先前溫梨笙逛了好幾家香料店,聞了上百種香氣,都沒能發現有一種能與謝瀟南身上的香味有相似,那種淡香很獨特,哪怕有一點的相似,她也能立刻聞出來。



    若是以後有機會,能從謝瀟南那裡買一點就好了,睡覺前點上,約莫一整晚都能睡得很香。



    正想的出神,溫梨笙忽而感覺右耳朵尖被溫熱的手指輕輕捏了一下,謝瀟南低頭問她:“想什麼呢,為何不聽我講題?”



    溫梨笙立即抬頭,鼻尖幾乎要蹭到他的下巴,呼吸都交融在一起,這才意識到兩人的距離太近了。



    她方才好像在無意識之中不斷的朝他靠近。



    彷彿那撞鐘用的木樁在她心口咚地撞了一下,耳朵尖就迅速開始泛紅,染上了白皙的皮膚,她愣愣道:“我在想,這人為什麼要買一千個梨子,吃的完嗎?”



    謝瀟南瞥了一眼已經紅透了的耳尖:“吃不完你給兜回去?”



    溫梨笙想了想,而後認真的回答:“我可能也兜不了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