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未時 作品

第二百二十三章:心學顯世,大世降臨,為後世人,開闢輝煌聖路【求月票】

    青丘族長開口,她緩緩出聲,道一些令人聽不懂的話。

    “為何?”

    “這大世之爭,還藏著什麼秘密嗎?”

    清淺聖女有些驚愕,本以為天命降臨,青丘聖地應當去尋求庇護,可沒想到族長竟然這麼說?

    “藏著很大的秘密。”

    “不過,時機不成熟,也無法跟你說,但你要記住,真正的天命者,還沒有出現。”

    “你所看見的天才,不一定是天才。”

    她出聲道,沒有詳細解答,只不過說的話,令人不由細思極恐。

    真正的天命者,還未出來?

    難道有一批人藏著?

    此時。

    東荒境內。

    稷下學宮。

    兩道恐怖的天命之力墜下,落在顧錦年身上。

    一道是因為顧錦年體內有兩件仙器。

    另外一道,則是因為顧錦年今日之立言。

    先天五方旗與玄黃鐘自顧錦年體內飛出,懸浮於天穹之上。

    兩件仙器暴漲萬倍體積,綻放出無量光芒,瀰漫出恐怖的氣息,這氣息壓制整個東荒王朝。

    一件仙器本身就恐怖無比,兩件仙器夾雜在一起的氣息,自然更加恐怖,令人震撼不已。

    天命加持於內,兩件仙器解開枷鎖,擁有超越七境的威力。

    不過所有的仙器,不管是顧錦年的仙器,還是其他仙門的仙器,都只是解開了枷鎖,想要真正催動仙器的威力,至少要抵達第七境。

    或者不計成本的投入靈晶,不然想要催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換句話來說,這仙器就如同核武器一般,威懾性比實用性更強。

    四大仙門,都擁有一定的靈晶,可以復甦仙器。

    一但仙器復甦,輕而易舉可擊沉萬里山河,擁有毀天滅地的力量,只不過用上了仙器,一定是生死大戰,沒有一個人會是贏家。

    顧錦年掌握兩件仙器,只能說贏面更大一點,可以同時與兩大仙門一戰,除非四大仙門抱團在一起,並且誰都不會背叛誰,誰都不會算計誰。

    不然的話,但凡有一點不合,那麼顧錦年對他們的威脅是最大。

    優先掌握一定的主動權。

    但稷下學宮內。

    所有人不在乎這仙器的威力,而是顧錦年的無上新學。

    演武臺上。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

    顧錦年盤腿坐下,他對心學的理解,還沒有徹底明悟,也正是因為這點,顧錦年才不會拿出來。

    來之前蘇文景說過,學術之爭,就是一場爭論,無論拿出什麼學問,別人都會抨擊,質疑。

    所以顧錦年不拿出來的原因,就是這個。

    不是怕抨擊,而是自己都沒有完全理解,拿出來的意義是什麼?被人抨擊之後,也解答不出來,只是徒增笑話。

    只是沒想到,這學術之爭與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其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儒學的原因。

    第四代聖人開創儒學,讓後世讀書人當官,站在高位,才能做大事。

    這個理念是好,可隨著後世人利益驅動之下,很多東西就變質了。

    忘記了初心,只想著成為官員,或者成為有威望的人。

    所以儒道產生了質變,孔府就是最好的答桉,孔府乃是聖人之後,可為什麼孔府後來會成為這個樣子?

    因為無論發生任何事情,孔府第一時間就是考慮利弊,而不是心中正義。

    今日之心學,剛好可以重塑儒道一脈。

    “敢問顧公。”

    “何謂知行合一,致良知?”

    此時,稷下學宮院長出聲,他恭敬無比,站在演武臺下,朝著顧錦年一拜。

    聽到對方之聲。

    顧錦年不假思索。

    “我輩讀書人,應當知心中善惡。”

    “行君子之道。”

    “合者化一。”

    “致君子善之良知。”

    顧錦年出聲,他將自己的理解告知眾人。

    雖然他沒有完全理解,可基本核心他還是明白,真要拿出來說,也不會太差。

    只是顧錦年自己喜歡琢磨和糾結罷了。

    聽完這話,眾人紛紛有些不解,這聽起來感覺好像沒什麼大道理,無非就是讓人向善罷了。

    可為何有如此之驚天異象?

    然而,蘇文景在一瞬間察覺到問題所在,他向前走了一步,看向顧錦年道。

    “敢問顧公。”

    “如何去知?”

    蘇文景提問,這知行合一聽起來是很簡單,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彷彿就是在說,知道善惡後,去做好的事情。

    

    可對於蘇文景這種人來說,他們聽起來感覺就不一樣了。

    所謂大道至簡。

    真正的道理,本身就很簡單,複雜的是如何去理解,又如何去施行。

    換句話來說,世人都知道一加一等於二,可最複雜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

    這才是學術的核心,告知世人為什麼。

    雖然大部分世人不會去學,可必須要有這個答桉,否則的話,一切就顯得荒誕無比。

    聽著蘇文景的提問。

    顧錦年顯得更加平靜。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顧錦年的聲音平靜,但當他說完這四字真言後。

    剎那間,驚雷滾滾,噼開天地昏暗。

    原本恐怖滔天的天地異象,在這一刻瞬間變得寧靜起來。

    天地一片晴朗。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稷下學宮內。

    蘇文景,學宮院長,諸多大儒紛紛細細品味著這四句話的意思。

    然而。

    孔廟當中。

    沖天的光芒綻放。

    聖人凋塑也在這一刻,再度震顫,迸裂出無窮光芒。

    浩然的聖人氣息,再度降臨神洲大陸。

    這恐怖的光芒,席捲天地。

    稷下學宮內。

    一朵朵金蓮自地面上湧出。

    一團團金雲瀰漫天穹之上。

    瑞獸浮現,金龍金鳳騰飛,麒麟獻瑞,映照祥瑞世界。

    諸子百家的身影,出現在稷下學宮上空,這光芒映照神洲大陸。

    孔聖的虛影,浮現天穹之上,立於東方。

    不過這一次的孔聖虛影,的確只是聖人虛影,沒有任何意志,也沒有任何意識。

    是因為顧錦年的聖言所凝聚而出。

    但很快。

    第二道聖人虛影出現,立於南方。

    第三道聖人虛影出現,立於北方。

    第四道聖人虛影出現,立於西方。

    人們驚呼,望著這恐怖的異象。

    “四聖顯世,古今往來未曾出現過的景象,這當真是無上新學啊。”

    “驚天地,泣鬼神,此等新學,將為儒道第五學,超越古今先賢。”

    “顧錦年居然真的明悟無上新學,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天命顯世,這次大世之爭,只怕顧錦年要超越一切,成為天命者吧?”

    “儒道第五位天命聖人,估計就要誕生了吧。”

    天地之間,一些聲音響起,他們震撼於這樣的天象。

    太玄仙宗內。

    上清道人再看到這樣的天象,神色愈發凝重,之前的喜悅,之前的興奮,也隨之平靜下來。

    “顧錦年。”

    “乃我仙門最大阻礙。”

    “大世之爭,寧可仙門不佔便宜,也絕不能讓他佔到好處。”

    此時此刻,上清道人更加明白這點,他知曉顧錦年的可怕,立下不朽之言,今日顧錦年只怕的確要成聖了。

    而學宮當中。

    讓無數人驚愕的畫面再度出現了。

    不過這一次不是顧錦年。

    而是蘇文景。

    他周圍聖光環繞,光芒通天徹地,似乎要成聖了一般。

    而蘇文景,也在不斷誦唸著顧錦年這四句話,他在理解,用自己的半聖之道,去理解這四句話的真諦。

    不止是他。

    還有不少人,稷下學宮院長,以及學宮內的一些大儒,也在反反覆覆念著這四句真言。

    包括一些前來圍觀的大儒,他們本身就天賦異稟,否則也不可能成為當代大儒。

    所以當顧錦年道出這四字真言,他們的理解與普通才子理解的完全不一樣,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故而有不少人得到了提升,有實質性的感悟。

    演武臺上。

    顧錦年沒有在乎這些人的變化,而是繼續闡述心學。

    “今日立言。”

    “乃為心學。”

    “儒道一脈,自人族興盛之時,便已誕生,為思想之道。”

    “孔聖之禮,劃分人與野獸,人無禮,如同獸,禮道,為一切之根本,上敬父母,下愛兒女。”

    “亞聖之禮,乃為國禮,國家之禮,化解戰爭,平萬世之太平。”

    “復聖之禮,乃為君禮,剋制暴君,抑制昏君,君王之禮,蒼生之福。”

    “聖人之道,為儒學之道,以重職治國,造福一方百姓。”

    “然,後世讀書人會錯聖意,追求利益,因官職之爭,不擇手段,因威望之爭,形成學閥,誕生世家之禍,形成諸般階級。”

    “今日,心學之道,便是為天下讀書人,塑其文心,鍛其文骨,定其文意,成其浩然。”

    “君子,應當明悟心學之道。”

    “知曉善惡,堅定前行。”

    “即可先知而行,不可行而後知。”

    “今日,吾顧錦年,定下心學七重境界,望後世讀書人,明悟其道,人人如龍,知行合一。”

    顧錦年開口。

    心學之道,蘊含太多道理,他只能講述開篇一段,將這個理念告知眾人,後面的東西,隨著自己的理解,包括其他人的理解,彙總成書,再慢慢傳授下去。

    任何學術,也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成為主流,成為一種學問。

    而不是自己今天提出來,明天所有人都能學會。

    他出聲。

    聖尺懸於頭頂,盪漾萬道浩然正氣,聖光瀰漫。

    “其一為困境磨礪。”

    “我輩讀書人,自當遇困境,若遇困境,應當視為磨礪,不應當自暴自棄,選擇面對,尋找先賢經文,與其對應,將自己的思想,尋出一條善良之路,方可成就自我。”

    “其二為順逆心境。”

    “我輩讀書人,應當擁有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順者乘風,逆者沉澱,以無理,無物,無事之心,求見本心,見證本性。”

    “其三為立正心,走正道。”

    “心若不正,路則不通,正心之時,一切闊然,撥開雲霧,先賢的光芒,照耀腳下,一路前行,無人可阻。”

    “其四為立定根本。”

    “明悟根本之處,順從天意,尋求自然之道,萬物之道,知曉一切之規律,將明見於心,以史為鑑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風濁清揚。”

    “第五為心居高遠。”

    “放開思想,我輩讀書人,應當注視未來,不可拘於小節,於一時之利,從而忘卻本我,心若不高,何談君子?”

    “第六率性真實。”

    “與天地合一,與萬物合一,尋求真我,拋開假我,以真實之面,對真實之世。”

    “第七守乾淨心,做乾淨事。”

    “良知既易,浮於六虛,上下直柔,未必為常,而變則宜也。”

    “此七境。”

    “明悟知,可通徹。”

    “懂得行,可抵達。”

    “若知行合一,選擇良知,人人皆可成聖,亦人人如龍,續儒道萬世之輝煌。”

    顧錦年出聲。

    他將心學七境告知,而對於這七個境界,顧錦年認為自己處於第六境,至於第七境,還是需要沉澱,將一切放下,明悟真我,便可抵達。

    隨著傳道至此。

    剎那間。

    頭頂之上的聖尺,陡然之間,爆發無窮聖光,籠罩天地。

    “這是聖人之道。”

    只是,就在這一刻,一道洪亮之聲於稷下學宮響起。

    是一位大儒。

    他指向顧錦年,說話都顫抖,露出不可思議之色。

    “如此天象,自然是聖人之道,不說聖人之道,說是天命聖人之道,我也相信啊。”

    “這肯定是聖人之道啊,其他不說,光是如此恐怖的天象,都能明白。”

    “前輩,這貌似不需要去說吧?”

    一些聲音響起,不少年輕讀書人微微皺眉。

    這樣的天象,他們自然明白這是聖人之道。

    這還需要說嗎?

    可後者瘋狂搖著頭,甚至抓住一人的手臂,半天半天說不出話來,太激動了。

    “不,你們理解錯了。”

    “老夫的意思是說,這心學,開創了人人成聖之路啊。”

    “這是可以讓讀書人皆可成聖的聖人之道。”

    “若明悟此心學,人人皆可成聖,擁有聖人之力。”

    “你們還不明白嗎?”

    老者激動的有些語無倫次,半天半天才將這話說出。

    聽到這話,眾人這回坐不住了。

    “什麼意思?這心學可以讓人人成聖?”

    “要不要這麼誇張?人人成聖之道?”

    “這天底下還有這樣的聖道?”

    “這不可能吧?”

    “人人成聖,這怎麼可能?”

    譁然之聲響起,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聖人之道’竟然是這種意思?

    人人皆可成聖?

    “老夫沒有任何誇大。”

    “這是真正的聖人之道,直指聖意,人人成聖,不是誇大,而是事實,只要做到這七境,以知行合一為輔,抵達第七重境界,便可成聖。”

    大儒開口,他說著說著,呼吸都有些呼吸不過來,他算是第一個明悟這心學的可怕。

    看著對方如此激動,大部分讀書人既是震撼,同樣也懷疑,畢竟之前的造勢在先,讓他們實在是有好相信。

    當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聽不懂這心學,需要長時間的理解。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反應。

    “昭宥先生說的沒錯。”

    “這的確是聖人之道啊。”

    很快有不同的大儒開口,望著顧錦年,眼神驚愕,在昭宥大儒說完之後,他就明悟了這心學的可怕。

    “是聖人之道,是聖人之道。”

    “怪不得是無上新學,原來這是聖人之道啊。”

    很快,又有大儒出面開口,他們面色震撼,沒有半點作假的樣子,也異常激動,呼吸都顯得無比急促。

    “可惜!”

    “可惜!”

    “可惜啊!”

    “老夫今年一百三有五,最多還有不到十年壽命,可惜啊,我若是晚三十年出生,我將有一定可能,成為聖人,即便成不了聖,也至少是個半聖。”

    “有此等學問在,卻不給老夫留有機會,我恨啊。”

    很快,有大儒看哭出聲來,看起來悲痛欲絕,就好像錯失了什麼絕世寶物一般。

    到了這個程度,大部分讀書人已經相信這心學極為恐怖了。

    “這心學看起來端是恐怖,可到底可怕在何處?敢問有那位前輩,能為我等指出明路嗎?”

    有人出聲,他們相信這心學恐怖。

    光是這異象就證明了一切,可到底恐怖在何處,他們實在是不理解啊。

    聽到這話,稷下學宮的院長深深嘆了口氣。

    他對學術極為了解,實際上他第一時間就知道這心學的恐怖。

    當下,他也沒有藏著,直接出聲道。

    “顧公之心學。”

    “並非是勸人向善這麼簡單的學問。”

    “而是為後世人開創聖人之路。”

    “故而才會引起如此恐怖的天象,也稱的上是無上新學。”

    他先是出聲,讚歎心學,也讚歎顧錦年所作所為。

    而後,他才為眾人解釋。

    “孔聖為讀書人開創禮學。”

    “後續聖人,設國禮,君禮,以及儒學。”

    “但四位聖人之學,都是遵循天地自然之道,減少殺戮,明悟真諦,讓世人明白,儒學之道,明悟聖人之意,去遵循天地自然。”

    “可四大儒學,從未教過世人如何成聖,並非是聖人藏私,而是聖道難如登天,再者他們也無法去闡述聖人之道的細節。”

    “所以只能立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當為聖人標準。”

    “然而顧公心學,卻直接指出聖人七境,只需要明悟知行合一,突破七境,便可直指聖人大道。”

    學宮院長開口。

    但說完這話,他看得出很多人還是不理解,故而搖了搖頭,繼續開口。

    “換句話來說,孔聖等聖賢,為生民立命,闡述自然之道。”

    “然而將讀書人修行之道,籠統列為三不朽。”

    “我等讀書人修行,不同於武道,仙道一般,通過煉化天地靈氣,就可突破境界。”

    “而是需要通過諸多辦法,既要明悟道理,也要凝聚才氣,更要思想開拓,才能突破境界。”

    “甚至各位突破之時,是不是有時候會疑惑,自己為何能突破境界?又為何突破了境界?”

    “顧公之心學,就是列出晉升之路,方才的聖人七境,只要達到,就一定可以成聖。”

    “補全了古今往來所有聖人的觀點,整理合一,再給予瞭解決方法。”

    “顧公為我等,以及後世讀書人開拓了聖人之路。”

    “再將辦法告知我等。”

    “知行合一,致良知,便是一切之核心。”

    “所以,明悟知行合一,再一步一步去突破聖人七境,那麼人人都可成聖,人人如龍。”

    “各位,明白了嗎?”

    學宮院長開口。

    他已經說的很透徹了。

    到了這一步,若是還沒聽懂,那也不需要聽懂。

    不過,能受邀參加,或者跟隨前來參加稷下學宮的讀書人,又豈能是等閒之輩?

    每一個都是各郡數一數二的才子。

    當學宮院長將話說到這個份上。

    他們已經徹底明白這心學的恐怖之處了。

    相當於給天下讀書人,指出一條康莊大道。

    甚至連怎麼過關的方法都告知清楚。

    “嘶。”

    倒抽冷氣的聲音響起。

    數萬學子一個個呼吸急促,他們之前還不理解這幫大儒為什麼一個個這麼激動。

    現在徹底明白了。

    這換做誰,誰不激動啊?

    開玩笑。

    那個讀書人不想成聖?

    可成聖有多難?誰都知道。

    但最主要的是,都知道成聖難,可沒人知道,成聖為什麼難?

    知道也沒用,畢竟沒有方法解決。

    現在顧錦年這個心學,不但告訴大家成聖為什麼難,難在那裡,包括解決方案都給出來了。

    這如何不讓人激動。

    也就是說,大傢伙有生之年,都可以成聖?

    當然,說是這樣說。

    可未來真正能成聖者,數量不會有太多,只能說比現在要多,不至於動不動幾百年出個聖人。

    心學若是完全推廣,天下讀書人皆然效彷學習,往後百年內出兩三個聖人不成問題。

    但想要那種聖人滿街走是不可能的。

    畢竟辦法雖然有,可真正面臨困境之時,又有幾個人能夠安靜下來?

    去磨礪自己?

    再者,突破七大境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怎麼知?

    怎麼行?

    又該如何選擇?

    這一切都是問題,但比之前要好太多太多了,之前是朦朧一片的。

    而今,一切都清晰了。

    未來將因人而異,有了一個方向,自然而然,就會有人做到。

    也就在眾人震撼興奮之時。

    又是一道聲音響起。

    指向顧錦年所在的位置。

    “你們看。”

    “顧公要成聖了。”

    有人開口,指向顧錦年。

    此時此刻。

    演武臺上。

    一層層聖輝灑落在他周圍。

    化作一重重的光芒。

    如同湖中漣漪。

    重重盪漾而出。

    光芒越來越熾烈。

    漣漪也越來越大。

    一重重,波及萬里之地。

    顧錦年籠罩在聖輝之下。

    顯得格外不同。

    而他的氣息。

    也在這一刻,產生蛻變。

    是的。

    顧錦年要成聖了。

    他向世人闡述了心學。

    從而自己也有一些感悟。

    再加上天命降臨,恐怖的天命之力,讓顧錦年徹底踏入聖道。

    轟。

    終於。

    就在剎那間,恐怖的光柱,自顧錦年身上爆發而出。

    聖人的氣息。

    也在這一刻,瞬間瀰漫東荒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