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忘川 作品

第153章 黑馬

    武威郡太守廉範上任不足數月,由於和涼州刺史尹業不合,又去了武威郡南邊的武都郡擔任太守。

    “這也是我嘴裡說的驚喜,可惜造弓很難,造這個更難,除了他們手裡拿的,數量並不多。”

    “哦,又是這少年……”竇固又不禁看向蕭塵。

    騎都尉劉張大概想明白這是連弩,連連點頭:“這可是好東西!”

    “我說伯初今天怎麼”

    伴隨著戰鼓敲響,蕭塵他們新兵開始催動馬匹,同時已經有人迫不及待的推動機匣上弦,保持拉弓狀態。

    在縱馬路過標靶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扣動了什麼,箭矢激射而出,定在靶子上“砰砰”響。

    然後他們向前推動機匣,再次上弦待發。

    如此反覆,很快十支箭矢就激射而出,省去了取箭矢的步驟,在十支箭矢連續激射出去後,眾新人往後腰一模,摸出一排露出箭尖的匣子,不知怎麼在那軌道上的機匣一拍,那些只露出箭尖的箭矢沒入了機匣當眾,全程僅僅兩三息時間。

    然後眾新兵又舉起連弩射擊擊兩次。

    每個人的箭矢上寫有名字,所以也不擔心箭靶上的箭矢不知道是誰的情況。

    五百三十多騎兵呼嘯而過,十二矢,耗時撐死是弓箭的六成,時間還主要消耗在給箭匣裝箭的時候。

    要是弓弩對射,弓箭射還沒出箭矢,連弩至少已經射出兩奸箭,

    如果弓箭手僥倖沒受傷,待他射出四五箭的時候,連弩十發箭矢早就激射而出,其中優劣不言而喻。

    眾人看的目瞪口呆,這又是啥神器?

    隨後報靶,整個新兵營合格者居然達到九成以上,這個數據放在那些精銳部隊上,都已經很頂尖級別的存在了。

    中八矢以上者,佔全部新兵營的近四成。

    十二矢全中者達十多人,這放在後世妥妥的狙擊手。

    竇固特意問了下蕭塵的成績。

    十二矢全中。

    這全拜蕭塵所為,蕭塵為此專門開了一個射擊課。

    每天為這群大部分是文盲的新兵普及了是什麼拋物線,什麼是提前量,什麼是揚角,還有初速度大小對射程的影響,風速多射箭的影響等等。

    再加上蕭塵參考後世,做了簡單的瞄具,使這幫烏合之眾的箭術一日千里。

    可以想象,日後匈奴騎兵遇到這支手持連弩,射擊精準的部隊之後會遭遇什麼。

    “這算作弊麼?”其他騎兵隊伍一片譁然,包括在早上砍刺考核吃了虧的前軍將士也都表示質疑。

    然而點兵臺上的三個都尉卻選擇了無視,而是下令繼續後續的比武大賽。

    以各部為單位,選出二十人代表,三營十五部,共三百人參賽。

    在校場之上設三個場地,每個場地同樣五個跑道,每個跑道立十二個箭靶。

    一輪比賽結束後,中軍和前軍不分勝負,前軍稍稍勝出一籌,而各郡郡兵臨時拼湊的後軍成績墊底。

    但是幾乎所有參賽選手都上靶了,確定成績靠的是數環數才決出勝負的。

    但是比起新兵營的選手,其他各軍參賽選手都是老兵油子。

    若單論前二十名,新兵營並不遑多讓,要知道蕭塵他們從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不及其他的各營精銳的一半,這樣是普通士兵,那速度優勢就更明顯了。

    之後又進行了其他各項比賽,新兵營都去的了不錯的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但也驚豔了全場,畢竟他們才是入伍半年的新兵。

    新兵營當之無愧的成了這次考核比武大賽中的黑馬。

    所有人都見識到了馬鐙所帶來的巨大優勢,即便還保持嘴硬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馬丹帶來的技術革新,讓高貴的騎士變成了普通人短時間內經過訓練都可以做到。

    要說這其中最開心的當屬軍侯石修,他本來以為是一件苦差事,但沒想到卻撿了一個大便宜。

    當時沒敢吱聲接手新兵營這個燙手洋芋的其他軍侯此時懊悔不已,他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石修得意洋洋的站在點兵臺上接受獎勵。

    “我帶兵無數,見過各種各樣的老兵新兵,但是令人這般刻骨銘心的新兵還是第一次見,石軍侯,你辛苦啦!”

    奉車都尉竇固年齡最大,爵位最高,所以由他為獲獎者頒獎。

    “哈哈,不辛苦,不辛苦……”石修笑的合不攏嘴,他的獎勵赫然是一把連弩,蕭塵改進過的連弩。

    耿恭得到圖紙之後第一時間趕到敦煌郡工官,要求按圖紙生產。

    同時為了防止洩密,耿恭按照蕭塵的建議,將連弩的生產部件劃分為好幾道工序,每道工序生產的零部件各不相同,這樣堅守的匠人不知道他們自個兒所生產的是什麼東西,最大程度的可以防止洩密。

    為了保證這些零部件可以通用,蕭塵還建議耿恭將零部件標準化,也就是說,所有連弩的零部件可以互換。

    為此,還專門製造了用於參考的標準模具,所有的零部件與用於參考的零部件對比之後,尺寸誤差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才算合格。

    這樣的話就算在組裝中遇到一些對不上的尺寸,精修之後便可以組裝。

    蕭塵當時對竇憲也是這般建議的。

    但是由於當時落後的生產力導致蕭塵將零部件標準化的建議成為空談,以至於連弩的產量很低。

    這半年時間,總共生產了不足一千把連弩,加上通過竇憲組織生產的的五百一十把連弩,兩種連弩唯一相同之處都是用的同一種八寸鐵矢。

    一萬五千人的大軍才裝備了不足一千五百把連弩,其中三分之一的連弩便在新兵營。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連弩便成了獎勵考核比武大賽中佼佼者的獎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