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

    “這是按照審戶舊例,其實一些次貧者很快就會因為口糧不足,落入極貧。”洪里長又補充了一句。

    “所以才要趕快賑濟,別讓這份名單失效才是。”湘人說罷,即轉看向縣令,“你覺得,考城的賑災還缺點什麼?”

    縣令默然無言,慚愧拱手。

    “最要緊的就是規範!現在搞得亂糟糟的。我看,不如先向流民開個賑票,就按著冊子上的來,極貧者領多少,次貧者領多少,一一定例,成個規矩。”

    “不要推託糧食不夠,”湘人觀察到了縣令的臉色,“不行可以朝受災輕的州縣借,總比任死人堆成山強吧?”

    “啊,下官明白。”縣令擦去了頭上的冷汗。

    在過湘人的監督下,各村開始發放起了賑票,流民無不踴躍領兌粥米,僅用一日,便稍稍扭轉了前些天死人無數的慘烈形勢。

    流民的生計逐漸得以保障,縣令等認為時機成熟,屢請過湘人出面講話,號召眾人返還原籍。湘人即與眾民相約,凡屬已自力更生之人,一律資送回鄉;年富力強而無土地者,可遷至別省墾荒,其餘老弱病殘,則留在考城休養。

    此政一行,近萬的流民離開了考城,整個縣城的官吏都感覺如釋重負。縣令對湘人自然感恩戴德,不惜將私囊中的五十兩銀票作為謝禮。湘人也是識趣,笑呵呵地拿了。

    “真是有勞良侯了呀,”他二人站在縣城的門口,遠望著被送走的最後一批流民,“若無您站出來收拾亂局,恐怕本官的腦袋就要落地了。”

    ‘若州縣長官都是這樣的蠢材,也無怪乎流民成患了……’事到如今,湘人也懶得再批評他了,只好謝了他的一番美意:“也多謝長官幾日扶持,不然本侯何以號令里長群紳。”

    正要講到告別之處,忽有一名衙役冒失地撞過來,打斷了談話:“報大人,知府承了巡撫的命令,叫您最近注意縣周圍的風吹草動,不許輕易放人出入。”